在四川雅安城区以南35公里的地方,汩汩流淌着周公河。明末清初时,此处的河畔上车马交错,人头攒动,往来不绝,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商业集镇。
几百年间,人换了一代又一代,连周公河的水位都随着时光增减,但这个染上光阴颜色的镇子,格局却几乎没有改变。古镇的主要建筑坐落在山腰的一块巨石上,那巨石活像一只守望着游鱼的猫,因而古镇得名——望鱼村。
笔者从雅安市雨城区坐上当地的“乡村大巴”向南行去,窗外从水泥森林逐渐变作了重重大山,车行大概一小时,便抵达了望鱼村。古镇主要街道是一条长约100米的青石板老街,镇里多是年老的原住居民,少有年轻人的身影,店铺更是只有四五家。沿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 “随一染坊”的招幌首先映入眼帘,这便是刘随的店铺。
望鱼古镇街景
随一染坊的招牌
985毕业生小镇创业开染坊
2019年,刘随来雅安旅游时偶然发现了望鱼古镇。谈及对古镇的初印象,刘随的眼睛亮晶晶的:“我第一次来就觉得和这个地方很契合。当时这里还更加原生态,周边也没有修路,一路过来是竹林,连绵的竹林非常漂亮,我立刻就被吸引了。”彼时的她恰好也有开染坊的想法,“想找一个幽静的古镇做点小生意,不要太商业化,但又有游客。”望鱼古镇几乎完美地符合了她的预想。
刘随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在开染坊前也是打工族的一员,尝试过外企、私企的文秘、行政等相关工作,但充满理想主义的她不满足于每天做流水线般的重复工作,与望鱼古镇的初次相遇刚好为开染坊提供了契机。
不过,刘随并非头脑一热就做了决定。手工艺方面,她在仔细考量后选择了自己喜欢且入门相对较容易的蓝染工艺。此外,她还实地考察了周边的上里古镇和高庙古镇,考虑到商业化程度、开店成本和规章制度限制等,刘随最终以每年5000元的租金租下了望鱼古镇里这栋三层小楼。
随一染坊的店面
当时的望鱼古镇几乎还没有开发,用刘随的话来说就是“像100年以前一样”。镇上只有当地人开的宾馆和饭店,随一染坊是古镇上第一个外地人开的店。镇里的老人都很热情,刘随的脸上呈现出幸福的表情:“老人们天天给我送菜,有时候他们会直接煮好饭端过来,我都吃不完。”
985毕业生小镇创业开染坊,这样的行为在很多人眼中是荒诞又无法想象的。不同于大多本科生投身于考研热潮,刘随有自己的想法,她淡淡地说:“我没有读研,我也不想读研。”语气平和又肯定。至于会不会创业失败,刘随坦言当时自己一心想开染坊,满腔都是兴奋与热血,根本不会想到失败,就算失败了也不会后悔。
“跨出这一步就是成功,因为你跨过了你的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或许别人觉得你失败了,但对你自己来说这就是一种成功!从此你的思维会更广阔,路会更宽,你不会局限到某个小圈子里面。”刘随的语速很快,眼神很迫切。
望鱼古镇的生活是自由的,靠手工艺赚钱是踏实的。这里没有公司里复杂的规章制度,也没有不得不要去应付的人际关系;可以天马行空地创作,也可以脚踏实地地赚钱。“手工是会给你力量的,你做的时间越长就越会发现对外在的一些东西没有那么关心了,因为你真正从心理上感到开心、幸福,这种感觉和拿了奖学金、找到月薪几万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刘随沉浸在这样快乐又安宁的生活状态中。
然而,染坊开张没过几个月疫情就爆发了。刘随没有否定自己的决定,乐观的她把疫情当作一个窗口。“在望鱼这样的乡下,疫情期间也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自由,而且疫情带给城市居民的反思还使得与自然、乡村相关的产业需求更大了。所有的危机和困难里面都藏着很大的机遇,就看你怎么看待喽,不是很多行业就是这样逆风翻盘的嘛。”刘随笑着说。
至于染坊的盈利情况,刘随透露:“和之前打工时的工资差不多,还算是比较幸运吧”。但雅安旅游业的淡旺季极其分明,“有时候旺季一天的收入可能就是淡季一个月的收入了。”刘随苦笑道,“但既然选择了自由职业,就要放平心态。淡季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手艺,做一些平时没空做的事情,不需要太焦虑。”
艺术还是商品?
随一染坊主要售卖染色后的衣服、围巾等服饰,而正对门的陈列柜上摆放着蓝染制成的装饰布料和玩偶则不以售卖为主要目的。
染坊正对门的陈列桌
商品是商品,艺术是艺术,刘随把这两方面分得很清楚。艺术作品设计、制作时间周期长,价格必然不会很低,所以有时并不被市场青睐,折价卖出又与实际劳动价值不匹配。她有自己的独特策略:“要想清楚哪部分是为了赚钱,那么就得承认这部分只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艺术,也不是为了个人追求;哪部分是为了艺术,那就好好做,就不要想着前期靠它赚钱,但是如果做好了的话后期会赚钱的,要相信自己。”
蓝染主要有四大工艺:扎染、蜡染、印染和夹染。拿扎染来举例,为一块边长约一米的方布进行简单的扎染大概需要一两天时间,而扎染具体的图案则更为复杂,要通过针线描画图案的轮廓,相当于以针代笔在布上作画。染衣服则是在买好的白色成衣上根据理想效果选择相应工艺进行染制。值得一提的是,各种颜色的染料都是刘随用板蓝根、苏木、决明子等中草药熬制或发酵制成的,非常健康环保。
染坊内售卖的植物染服装
刘随自制的印染工具
印染制成的裙子
为了掌握蓝染技艺,零基础的刘随去贵州丹寨当了一年学徒,一边跟着师傅干活一边自学。刘随说:“其实做这一行很多都是靠自学的,就算去染坊当学徒,老师愿不愿意教你也是个问题。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和领会,眼睛看一下就学会是不可能的。”
“技艺是没有天花板的。”虽然随性自由,但刘随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会满足于已有的作品,总想做得更好、更有创意。在少有的闲暇时间里,刘随会读书、看电影,也会经常到山上散步。这些是宝贵的灵感来源。
再高超的技艺也不能保证效果绝对完美。影响染制效果的因素很复杂,温度、天气、染缸状态等都会产生影响,成品效果和创作者的心情也有很大关系。相比于染制技艺,刘随更追求创作时的状态——一种不顾世俗利益、沉浸在自我中的纯粹的理想状态。刘随坚信,当自己处于这种状态时,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差。
染布的区域
“不仅要自嗨,还要带大家一起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在这种原生态的古镇开店是“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刘随则将这种状态比喻成“自嗨”。“前期我是这样的,感觉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了。现在我觉得除了‘自嗨’,还要带大家一起‘嗨’,要创造社会价值。比如我想售卖熊猫材料包,然后发布教程,让所有人在家也能感受到做手工带来的平静和疗愈,这样也可以带来社会效益的正向循环。”
扎染制成的熊猫玩偶
今年刘随开始尝试运营小红书账号和直播带货,通过线上渠道变现。目前,她的账号已经有了1800余名粉丝。但刘随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她看来,自己喜欢、符合社会需求、能够变现、能力可以得到提升都是构成最好状态缺一不可的要素。
刘随的小红书主页
刘随反思了已有的几次直播带货的经历,她认为由于手工制品样式各不相同且不能量产,很难通过带货扩大销量。因此对于未来的规划,刘随另辟蹊径,她打算先做大个人IP,然后主要靠售卖课程和手工材料包盈利。“我希望在这个行业里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形成一个大的IP,以后说起蓝染就是我刘随。我是有这个野心的。”
新的赛道必然会带来新的挑战,除了线下的商品要保持固定的产量,刘随还要保证社交媒体的更新速度。学习商业知识、找素材、拍视频、剪辑……这些工作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刘随坦言自己也会焦虑,但她眼中的自己是勇敢又幸运的:“我的路就是按我的心意来走的,所以做出满意的东西是迟早的事情,慢慢来就好了。”刘随的目光平和又坚定。
望鱼古镇之于刘随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在刚毕业时,古镇给刘随提供了一个广阔又包容的天地,让刘随可以自由地创作。而对于现在的刘随来说,望鱼古镇已经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这个风景绝佳的古镇吸引了无数摄影师、画家和导演前来采风。刘随指了指墙上挂着的一幅油画,画中的刘随穿着围裙,弯着腰在工作间创作。“这是清华美院的周大光老师送给我的。”刘随很珍视这幅画。
画家周大光笔下的刘随
今天,几乎所有古镇都会难以避免地走向商业化。刘随自己也表示能感受到周围的能量场确实“浮躁”了一些。但当被问及“是否希望望鱼古镇商业化”时,刘随回答:“没什么我希不希望,这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从国家到每个村民的需要,不是个人意愿能够左右的……一切都是处于变化中的,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变现方式。”
“风来竹面,雁过长空。”染坊名字中的“随”取“顺其自然”之意,“一”则是专一的意思。刘随本人也如这两个字期许的一般,真实又坦然,自由而专一……
文字:刘佳璐
图片:张夏云、赵韵涵、刘佳璐